曾经夜间摩托车驮着纸箱穿梭的“阿冒”江湖,如今正被“莆田鞋”集体商标下的自主品牌矩阵所取代。
午夜时分,莆田安福电商城曾经到处都是摩托车,车后座上无一不绑着大纸箱子,里面装满了假鞋。这些骑手们被当地人称为“阿冒”,他们白天可能开的是奔驰、宝马、路虎。
在这个以“让全世界都穿得起名牌”为口号的地方,全球每三双耐克鞋中便有一双是来自莆田的仿款。
如今,随着2023年莆田被授予“中国鞋都”称号,这座昔日的“假鞋之都”正在书写新的故事。
01 代工遗产:莆田鞋业的起源与根基
上世纪80年代,凭借靠近台湾的区位优势,莆田承接了台湾制鞋业的产业转移,成为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运动品牌的代工基地。
这段代工历史为莆田积累了宝贵的制鞋技术和经验。
莆田现在能做到高仿鞋和正品鞋几乎毫无差别的原因,是莆田的许多工厂都掌握了这些知名品牌的核心技术。
代工产业的繁荣为莆田培育了大量制鞋人才,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也为后来的高仿鞋产业埋下了伏笔。
02 高仿时代:技术精湛与法律风险并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订单有限,加工利润低,莆田逐渐出现了“复制厂”,专门复制品牌运动鞋。
莆田的高仿鞋产业因此应运而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有数据统计,莆田大小鞋厂有3000多家,聚集在莆田的七步、华林、新度、黄石等地。
这些仿鞋分很多种档次,如原厂拼装鞋、水货、高仿鞋等。而高仿鞋又分为1:1高精仿和普通仿鞋。
在消费者眼中,莆田鞋的品质被分为通货、真标、公司级别和原单等不同等级。
公司级和原单质量上乘,几乎和正品一模一样,是拿着正品鞋开模定制的。
莆田的制鞋技术之精湛,从国际规定鞋底必须要达到2万次的弯折标准,但莆田鞋能做到弯折10万次就可见一斑。
然而,高仿鞋产业毕竟游走在法律边缘,莆田警方创立了“六打”制售假鞋工作法,持续遏制制售假鞋乱象。
03 转型之路:从“莆田制造”到“莆田创造”
缺乏自主品牌成为莆田鞋业发展的主要困局。
尽管莆田鞋已有完整且成熟的产业链,有足够的产能和技术优势,但缺少自主品牌仍成为主要困局。
2021年,疫情重创了莆田的鞋业代工,严重依赖代工出口的莆田鞋企进出两难,订单流失严重。
缺乏品牌的莆田鞋,即便是拥有高质量和合适的价格,缺乏品牌力的支撑,也很难在市场中找到准确的定位。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初,由莆田市鞋业协会申报的莆田鞋业集体商标获批注册。
商标图形“P”拔地而起、“T”向上延伸,既体现鞋的特征,也寓意着莆田鞋业聚力品牌培育和转型升级的决心和信心。
虽然鞋企数量多达4200多家,但莆田首批获得授权的鞋企仅21家,标志着莆田鞋业开始从“仿”到“创”的转型。
04 创新驱动:科技与个性化定制引领未来
莆田鞋业在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
在莆田市双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定制鞋门店,顾客只需往脚型测量仪器上站好,几秒后就会出具一份详尽的脚型报告。
根据脚型尺码、走路习惯等采集数据,系统会生成个人专属的定制鞋模板。
这种“个性化定制”是莆田鞋近年来转型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
该定制工厂峰值日产能2400双运动鞋,每天都有数百个订单从工厂发往各地的消费者。
莆田鞋企还专注于细分市场开发新产品。
例如,福建华跃科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一系列有助于青少年足部健康的童鞋。
该公司品牌部负责人郑毅说:“借助自主设备收集足部数据,筛查各项指标,精准定制符合每个人的鞋子”。
05 未来展望:从“中国鞋都”走向世界品牌
莆田鞋业在品牌培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截至目前,莆田已短时间内涌现出50多个在地品牌,形成了由一个“莆田鞋”区域品牌带动多个企业自主品牌集群发展的全新态势。
玩觅跑鞋市场占有率达到单品类第一,永生鞋业、鞋和制鞋产品进入建筑央企采购体系。
一些莆田鞋企还通过并购国际知名品牌,借力并购迈出品牌培育新路径。
据悉,新协胜鞋业并购了英国Norman Walsh品牌,标志着莆田鞋企开始通过国际并购提升品牌影响力。
走进位于莆田市荔城区下店路的双驰定制工厂,一台“识足鸟”智能脚部测试仪前,顾客只需站立15秒,便可获取54项足部特征及健康数据。随后,系统自动生成个人专属的定制鞋模板。
在曾经的高仿鞋聚集地,这样的科技创新场景正日益增多。
从代工到高仿,再到自主创新,莆田鞋业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型的缩影。